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所谓“信息过载”等现象,实际上都不能构成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社交焦虑★■★★★◆。因为信息过载★★■■,不过是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,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★◆■,终会解决◆◆■★■◆。真正的挑战在于■◆◆★■:那些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,我们该如何应对★★?技术的优势与缺陷并存,我们该如何取舍?从这个角度讲,无论是社交媒体留下的“线下感情空白”,还是人工智能或克隆技术对人类伦理的挑战,不都是同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命题下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不同问题吗■★◆★◆★?
因此■★★,当有些朋友抛弃了功能强大、内容丰富的社交媒体■◆◆◆,我们就会发现:追求效率可能只是人与人社交的一个面向◆◆■◆■★,交往中伴随的眼神交流、语气变化◆★◆、感情宣泄乃至当时当地的空气和氛围,才是人类在交流当中最真实★★、最原初的渴望。
事实如何当然不能妄断,但这种解读并非没有道理。《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》显示,认为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从65%下降到61%■★,特别是“90后”群体中,31%的人认为“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◆■■★”;34%的人认为◆★★■■◆“不能集中注意力◆■◆★■”◆◆◆;39%的人声称已经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。这让人不禁追问:社交媒体倦怠症来了吗?社交媒体时代要过去了吗■◆★★?
人是社会的动物,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★★◆,这点古今皆然◆◆◆■◆★。社交媒体本质上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。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高效率: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化★■★◆■、虚拟化、信息化★■★■◆◆,并建立广泛且触手可及的连接,从而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◆◆■■◆。然而它的最大缺点可能也是高效率◆■★★◆:由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★■◆,反而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碎片;由于可以线上联系,反而让我们忘却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份真诚与亲切。
实际上,做出肯定的判断仍然很困难◆◆。尽管身边一些朋友确实关闭了朋友圈◆■,一些人痛斥社交媒体的弊病,但不得不承认,社交媒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,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◆◆■。因紧密而产生依赖◆◆,因依赖而产生倦怠,虽然倦怠却又不得不依赖,这种一体两面的关系、这份难以割舍的心情,不正精确刻画着人们对手机、对网络★■◆★、对社交媒体的复杂感情吗?因此,思考的层级就不能停留在依赖还是倦怠,而必须触及:在互联网时代,人类的社交到底走向何处?人与人的关系又当如何界定?